1:3,本赛季欧冠大热门之一的曼城被法甲劲旅里昂无情击溃,后者时隔十年再度闯入欧冠四强。
从赛后总结的角度来看,曼城不敌里昂,球队主帅瓜迪奥拉要负上不小的责任。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在单回合淘汰赛的重压下,这位西班牙名帅一改以往“以不变应万变”的从容自信,研究对手针对性部署不说,甚至为了稳守起见还祭出了三中卫体系。

曼城落败
遗憾的是,瓜帅的良苦用心被证明是做了无用功,尤其是在变阵这点上,三中卫体系不仅未能抵御住里昂的快速反击,更是直接让本队的火力优势荡然无存;而当下半时第56分钟马赫雷斯领命上场,曼城阵型重回四后卫体系时,等于是变相承认了他赛前部署的失败。
而回头看里昂这边,这支年轻的球队一如既往地打出了自己所擅长的足球风格:三中卫体系稳守是基本策略,此外再辅以三中场大范围覆盖以及简洁犀利的快速反击……毫不夸张地说,里昂能连斩尤文和曼城进入四强,靠的可不只是运气那么简单。

瓜迪奥拉的战术安排有些问题
- 两队首发
曼城3-4-3:31-埃德森;50-加西亚,14-拉波尔特,25-费尔南迪尼奥;2-凯尔.沃克,27-坎塞洛;16-罗德里,8-京多安;17-德布劳内,7-斯特林,9-热苏斯
里昂3-5-2:1-安东尼-洛佩斯;5-德纳耶,6-马塞洛,20-马萨尔;14-迪布瓦,25-卡克雷,39-吉马良斯,8-奥亚尔,27-科尔内;11-德佩,21-埃坎比
瓜帅保守变阵酿苦果,曼城进攻端自废武功最致命
正如笔者在文章开头所提到的:出于对一场定胜负赛制的忌惮,曼城主帅瓜迪奥拉罕见地改变了以我为主的风格,针对里昂的打法做了针对部署。
这种针对部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变阵3-4-3强化防守;2、安排费尔南迪尼奥专职盯梢德佩。
就第一点而言,瓜迪奥拉知道里昂擅长快速反击,而曼城的弱势在于高位压迫后场容易留下漏洞,因此他变阵三中卫,让年轻、转身速度快的小将加西亚出任居中中卫,经验丰富的拉波尔特和费尔南迪尼奥分居其左右;除此以外,瓜迪奥拉还在中场排出京多安+罗德里的双后腰组合,多少有强化防线身前屏障的意思。
至于第二点,其实最能体现瓜帅战术的针对性。德佩速度快、爆发力强,是里昂快速反击的一把尖刀,这种类型的球员往往是转身偏慢、造越位意识不足的曼城后防所忌惮的,用费尔南迪尼奥有意识地跟防德佩,意在遏制里昂的反击效率。
如果单纯从稳固防守的角度来看,瓜迪奥拉的战术思路其实并没有太大毛病。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一场足球比赛由防守+进攻两个环节组成,要想赢球遗漏任何一环都不行,而当曼城为了加强防守而忽略进攻端的完整性时,他们其实已经将自己放在了危险之中。
在笔者看来,瓜迪奥拉对曼城的进攻火力似乎有些自信过头了,他将大卫.席尔瓦、贝尔纳多和马赫雷斯三员大将高置看台,仅凭德布劳内+斯特林+热苏斯的进攻组合就想攻破里昂的五后卫防守体系(双边翼卫落位情况下),与防守端的保守相比,这或许是一种另类的托大。
德布劳内
具体而言,在比赛下半时重回四后卫体系以前,曼城的进攻始终处于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其两个边路进攻的不对称性。
斯特林和德布劳内名为双边锋,但实际上能够稳定在边路参与进攻的只有前者。由于罗德里和京东安都是所谓“拖后组织型后腰”,在大卫席尔瓦和B席都未能首发的情况下,必须有一个人站出来承担衔接中后场和前场的职责,而这个人只能是德布劳内。
此役上半时德布劳内不断通过回撤接应的方式参与皮球的组织,效果虽然不错,但由此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当德布劳内回撤组织时,原本属于他的右路进攻由谁来填补?
德布劳内频繁回撤组织
瓜迪奥拉原本的设想是通过凯尔.沃克的前插助攻解决这个问题,万万没想到,由于里昂左边翼卫科尔内在进攻端极为活跃,沃克全力防守都自顾不暇,又有多少精力投入进攻呢?
于是乎我们看到,在这一阶段曼城的边路进攻其实是畸形的,左路一个擅长穿插的斯特林以及开了挂的坎塞洛踢得热火朝天,威胁性十足,与之相比右路则相对沉寂了。
此役曼城两个边路的活动热点图,差别明显
曼城进攻端的“偏科”对于里昂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这意味着他们在防守时可以更具针对性,即适当放松左路,将防线重心放到右路。
颇有意思的是,对于本方进攻端存在的问题,曼城其实是有所认识的,因此我们才会看到上半时最后阶段德布劳内和斯特林出现了较长时间的换位,其目的当然是击破上述里昂防守的小心思。换位战术同样得到了不错的反馈,但却是治标不治本,等到里昂适应这种换位后,蓝月亮的进攻又一次陷入了困境。
德布劳内和斯特林曾出现长时间的换位
身体对抗+大范围覆盖,里昂中场是赢球最大保障
球场上的对抗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这也意味着当曼城出于种种原因无力踢出压迫性十足的进攻时,顶住压力的里昂就获得了机会。
纵观整场比赛,法甲劲旅赢球靠的是快速反击,但要说到其获得快速反击机会的前提,就不得不提到他们的中场。
里昂球员
我们大可以将本场比赛里昂的攻防表现简单分为三个模块:1、低位防守;2中场争夺;3、快速反击;而在这三个模块中,其三中场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低位防守时,里昂双边翼卫落位为5-3-2,中场的任务是保护以及策应后卫线,尤其是当曼城打出肋部渗透时,三名中场球员填充在后卫线身前,随时做好断球以及接应后卫解围球的准备。
低位状态下里昂中场的防守
中场争夺阶段,无论是奥亚尔、吉马良斯还是卡克雷,都具有不错的跑动能力和防守侵略性。面对曼城相对分散的球员站位,里昂的这三名中场明确了以中路为轴,发散性覆盖的防守策略。
里昂三中场的触球点,可见覆盖之广
每当曼城球员在中场持球时,你总能看到有里昂球员通过身体对抗或多人围堵的方式进行就地逼抢,而这个过程,则是以中场三人组为主导的。
里昂中场活动热点图
如下动图所示,当斯特林在中场边路接球时,中场39号吉马良斯与8号奥亚尔形成覆盖,再由边中卫马萨尔上抢收割球权。一旦逼迫曼城回传,原本围抢的球员迅速散开,再次形成一条三人的拦截网。
中场争夺时里昂球员的逼抢
以中场为主导的压迫,中卫收割球权
而到了快速反击时,中场三人则是由守转攻环节快速过渡的枢纽。
一般来说,里昂的反击分两种情况,一是中后场断球后快速传球直接找锋线,长传直塞在所不问;二是直接找中场奥亚尔,由他凭借个人能力突破曼城防守,达到以点带面的反击效果。
具体来看,此役里昂队的第二个进球就是第一种情况:25号卡克雷断球,分给奥亚尔,然后奥亚尔直塞找到替补登场的穆萨.登贝莱,后者轻松破门。
里昂的第二个进球
而第二种情况则主要归功于奥亚尔出色的个人能力,如下图所示,当奥亚尔在反击中接到队友传球时,身前其实有多名曼城球员进行贴身防守,但他硬是凭借个人能力突破蓝月亮的双人包夹为队友送出传球。
奥亚尔以点带面发动反击
瓜帅临场调整再露怯,里昂及时换血巩固优势
在意识到自己的布阵的问题后,瓜迪奥拉的第一次临场调整其实算是比较果断了。第56分钟他用马赫雷斯换下费尔南迪尼奥,球队阵型变成4-3-3,其中德布劳内的位置来到前腰。
这一调整不可谓不及时(毕竟没多久他们就扳平比分了),但似乎不够坚决。众所周知,要想真正发挥曼城的进攻端火力,中场双核驱动不可或缺,但或许是出于准备加时赛的考虑,瓜帅一开始并没有换上大卫.席尔瓦的打算,直到比分再度落后才下定破釜沉舟的决心,但到那时已为时晚矣。
而反观里昂这边,加西亚在下半时的几次换人更果断,同时也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还记得吗?笔者曾在上文提到:里昂通过中场球员的大范围铺盖和身体对抗,实现了与曼城分庭抗礼的场上局面,而这种战术也意味着会对球员的体能造成极大的消耗。事实上,在曼城的那粒进球中,里昂前卫线和后卫线就出现了巨大真空,这与球员的体能不支是有很大关系的。
加西亚的调整更果断
在目睹这一情况后,加西亚用门德斯换下吉马良斯,通过输送新鲜血液的方式继续维持中场的高强度运转,与此同时,他还用登贝莱换下同样体力下滑的德佩,由此实现了快速反击过程中锋线球员的体能接力。
写在最后:
连续三个赛季,瓜迪奥拉的球队都止步于欧冠8强,按照凡事可一而再不可再而三的理论来看,佩普或许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问题了,比如说,总喜欢在关键比赛中玩些想当然的骚操作。
JN体育
发表评论